自从观察君宣布出柜以来,很少再写文章,每天登录后台和大家互动几句,也是有头无尾。而最近几天催问者众多:“观察君该写文章了吧?”我说:“没有”。他们说:“观察君还是写一点吧,我们都很喜欢读你的文章,要不我们就取关了”。
不发文章会掉粉,我是知道的。行业内最近还是有不少事儿可以讨论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眼下最大的风口无疑是“互联网+”,但凡业务上能贴上“互联网+”的标签,就能提升不少逼格,幸运的还真就能飞起来。今天就吐槽下留学行业的互联网创业,这虽然与我眼下从事的工作毫不相干,但作为观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若我的吐槽能使这些互联网创业者得以脑洞大开,也足以安慰我深夜赶稿了。
观察君在学习这段时间,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观察君体验、耳闻了数十个留学方面的项目或者APP,深感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凶猛,而这些项目多半都冠以互联网思维,唯用户论,唯产品论,信誓旦旦要革传统中介的命,真替传统中介们捏一把汗,也让观察君瞬间感觉“再不装逼就老了”。那么“互联网+留学”到底有哪些玩法呢?
1、流量型。这类玩法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以网站流量转化学生资源为主,比较盛行于PC互联网时代,典型代表是533留学网、liuxue86、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留学频道等。网站运营者要么靠资源转嫁,要么靠丰富内容引流,吸引大量潜在客户,进而产生转化,向中介机构们输送客户信息,获取相应返佣或者硬广费用。传统中介机构们也由最原始的黄页式网站转变为流量型网站,其中以天道、新通等官网最为成功。该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也是最早期的O2O模式。这种模式目前也被很多互联网创业项目沿用,但被冠以“O2O”概念之后,瞬间就把逼格提升十个段位,颇受投资者青睐。
2、功能型。这是伴随着这波互联网创业浪潮产生的一种模式,一般都是依托技术来实现某一功能,比如通过技术抓取国外院校数据建立的“最权威”的院校库,抓取网络上学生案例的“大数据”实现智能选校等,APP也属于此类。这类项目多半以功能为亮点,吸引客户,作为第三方向中介机构导学生资源作为盈利模式。其实留学行业发展至今,对互联网技术一直是敬而远之的,之所以有这么多互联网留学的项目产生,就是这些创业者看到传统机构们还是做很原始的工作方式,很多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改善,甚至改变。但大多数的机构们不愿意在技术方面有过多的投入,让“颠覆者”们看到了机遇,观察君一直很看好牛校网、51offer这类通过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的项目,但最近一些新项目却以此要颠覆行业,就有点让人费解了。互联网工具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服务体验,但最终服务还不是要依赖这些机构们实现吗?
3、社区型。这也是一直最早期的O2O模式,典型代表是太傻、寄托、滴答等社区,以DIY和资料下载为主,后来又出现小马过河、留留学(已关闭)、TPO小站、尚友等,虽然社区模式已经没落,但以资料下载仍然是学生的强需求,加上很强的运营能力,有些社区做的还风生水起,比如小站。但社区类也很明显的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社区交流,比如寄托,这类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费,在社区活跃度下降的今天,广告越来越要不上价格,生存压力逐年增大;一类是在社区基础上提供对应的服务,如太傻和小站,在营收规模上要甩无服务类的社区网站几条街,但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他们的转化成本也越来越高,太傻和小站都面临这样的挑战。
4、电商型。最先兴起于淘宝,后来有些机构推出专项服务,比如文案,签证,但随着互联网创业者的介入,开始引入电商思维,出现一些电商类留学网站,主要面向DIY群体,在服务模式上也算是一种创新,如何能吸引优秀顾问及文案入驻是个挑战,如果仅以海外留学生作为噱头是没有说服力的,毕竟这方面的服务多半还是要靠经验。此外,这种服务提供者多半缺少信任背书,招生压力巨大,一些电商类留学网站开始自己招聘文案或顾问来提供这些服务,慢慢向传统中介靠拢。
5、平台型。就目前而言,留学行业没有成熟的“平台”模式,留学行业的“去哪儿”转型做了教育超市。严格来说留学平台是个伪命题,今后我会有专门的文章来和大家探讨这个话题,留学行业整体信任缺失,把机构放到平台上,除了收获差评,于招生无补,对机构而言徒增烦恼。机构们不入驻平台,还能安心赚钱,为什么要去平台上接受你的监督点评、甚至支付高额返佣呢?
而且更为搞笑的是一些做平台的还自己有相关留学业务,如决胜网与中教服,留留学与前途,YY教育与100网校,你让入驻的其他机构怎么想呢?去中介化的目的都是自己要做更大的中介,平台只是幌子。
作为留学行业的互联网从业者,观察君也曾经有着平台梦想,也无数次的策划想象中合理的平台运营模式,但对比最近的一些项目,发现几个更严重的问题:
1、过于依赖技术,对线下服务缺少敬畏。
不可否认,留学行业现在的运营模式过于传统,技术落后,如果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降低人工成本,在利润率降低的情况下,确实能让企业减负,但最终留学服务还是依赖于人。而在和机构们谈判时,对于服务流程,返佣,保障,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等方面,创业者们是不了解的。留学行业虽然产品同质化严重,但服务流程和理念各异,互相之间又相互看不起,不可能有“标准化”的东西来规范所有的机构。对线下机构们的了解程度和合作模式是这些互联网创业者们亟需考虑的问题。
2、留学行业整体信任缺失,平台作为推荐方没有公信力可言。
每次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创业者们都会拿淘宝举例,说淘宝上也有假货,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个机构或者顾问的专业度,选择权在学生自己,我们只是推荐。其实这是没有搞清一个问题,留学的本质是服务,背后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学业前途,他跟买卖一件商品有本质的区别。淘宝购物不满意可以退货,你留学被坑拿不到offer,或者没让学生满意,是没有补救办法的,没办法退货。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段时间决胜网的事情吧,官司至今没有结果。
3、忽略运营成本及转化效果
有创意不代表你能运营好,运营好和转化好又是两码事。运营是一个苦差事,如果没有相应的服务团队,不可能持续的产生内容,那么流量就是问题,如果还想靠UGC模式就大错特错了,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年代,顾问写的内容发自己微信公众号里不是来的更加直接吗?在网站的用户体验上,可以把顾问当傻瓜,但在运营方面千万不要小看顾问。对于转化,当年的寄托网站流量应该是留学类网站的TOP1了,但又能如何呢,数万元一个月的广告费,那些投放机构又招到几个学生呢?现在门户网站教育出国频道的广告还能找到几个傻大黑粗的机构买单呢?
对于教育类APP,从创意到策划,再到实现虽然也都不易,但基本还都可操作,而对于后期的推广很多创业者忽略其难度,不但需要资金实力,还需要很强的推广策略。都认为背单词是硬需求吧,但这些APP们哪个轻松赚钱了呢。2014年的出国留学人数有50万左右,你能获取多少?又能保证多少日活?你的投资人又允许你烧钱多久?靠一款APP就包打前敌的想法,想想就算了。前段时间某评价还不错的留学APP,被新通20W收购,其实对于双方而言都很难笑得出来。
“互联网+留学”可以带你装逼,但未必带你飞。不是观察君故意夸大这个领域创业的难度,而是这个领域确实不够大,又过于依赖人,没有太多想象空间。“互联网+留学”是好事,所有机构都该有这方面行动,但留学是服务行业,仅靠技术颠覆不了。如果传统机构能够如此重视技术的作用,反而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思路。
如果说把留学作为切入点,扩展留学前业务,如语言培训、游学等;或者留学后的实习就业,海外置业、合作办学等,还是有很大想象空间的。再不济利用技术转型做咨询类留学公司也是一个选择。
以前创业者创业分析盈利模式,都先考虑to B还是to C,现在又多一个选择to VC,有些项目出生就带着翅膀(天使),所以创业者们何乐不为呢?尽管观察君对这些项目百般不看好,但如果有天使向观察君伸出橄榄枝,观察君也会毫不犹豫的接住的,万一实现了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