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的《赫芬顿邮报·世界报道》发表了一篇文章,记录下了过去21个月里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故事。对于留学领域最大的自媒体背后故事的报道,观察君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是全文翻译:
《这就是你们大学里的中国留学生每天都看的》
在经历了6763英里的跋涉后,来自中国东北的Tim Lin终于抵达了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那时的他,被如潮水般袭来的美国大学文化打了个措手不及。
成为大一新生的第二天,他悠悠醒来之后,发现室友床上躺着一个全裸的女孩(他回忆说,“天啊,真的是这样!”)从那以后,林极其迅速地领悟到了美国大学的真谛:偷喝啤酒,参加花样百出的校园游行活动,然后苦逼地找实习找工作。
震撼他的,除了初来乍到的忐忑之外还有什么吗?龙舌兰酒的洗礼和“爱情动作片”式的性启蒙教育。
Tim在《北美留学生日报》北京总部的办公室里倒立
时间快进,毕业三年后的他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北美留学生日报》北京总部办公室里借助器械保持倒立,充分感受着大脑充血的滋味。而就在不远处,他的内容生产团队正在专注地完成当日故事的编辑。这些故事随后会在微信平台上被推送给数十万远赴美国的留学生。
《北美留学生日报》(College Daily)是为身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们量身制作的中文新媒体。
北京总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电影《星球大战》的海报和《纽约时报》报道人类第一次赴月球的头版照片。日报每日生产的内容绝大多数来自于现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们,并真实地反应出留学生的需求:如何正确地使用约炮神器Tinder(“我知道你们只是在好奇的围观而已…”),唐纳德·川普的小八卦(“歇斯底里地带着美国冲向未知的世界——一个充斥着政治、黑色幽默和100%纯自然生长的头发的世界”),还有“如何获得社会保障卡”的攻略。
靠着严肃的时事、校园类新闻,和留学日常生活的小诀窍,日报的编辑和记者们共同打造出独特的留学生视角,并凭此弥补了留学生对此类信息的巨大需求。
近年来,中国一跃成为赴美留学第一大国。2013年到2014学年间,有274439中国学子赴美留学,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紧随其后的印度、韩国、沙特阿拉伯、加拿大留美学生人数的总和。成倍的增长导致今年留美人数有望超过三十万人,其中80%想要拿到学士学位或者是研究生学位。
中国留学生之所以受到瞩目并非仅仅因为其庞大的数量,他们身上的标识也愈加鲜明。曾几何时,能赴美留学的人是凤毛麟角的。很多研究生必须拿到全额的奖学金,精打细算生活,努力读博,争取能在美国有一席之地。
现在完全变了。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让很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海外学子的开销。在很多中国家长的眼里,美国式的教育比起中国国内应试教育要好太多。美国的大学被国际学生缴纳的高额学费所诱惑,外加一大堆的商人把留学当作了生意,使得一个来自中国富裕家庭的学生只要有一个过得去的学术能力和英文水平,就能够达到一般大学的入学底线。
结果就是,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彻底被颠覆了。
“10年前的中国留学生少见有什么人会买奔驰、宝马和那些所谓高端奢侈的牌子。他们一般买二手、三手、甚至是四手的,1995年生产的丰田卡罗拉。”Tim 告诉《赫芬顿邮报·世界报道》,“但是,现在是2015年,情况大大的不同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留学生在飞机上享受着头等舱的服务,并且在去美国之前,就早已经拜托学长帮忙买好了车并开到机场去接他。”
最令人感到吃惊的还是这些留学生们毕业后的动向。虽然没有可靠资料说明留学生的回国率,但是学生们和观察人士都说新一代的留学生更愿意毕业之后回国。
十年前,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那个时候,有野心的科学研究者和工程师们刚刚从贫困中脱身,都在努力尝试留在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毕业5年之内,92%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留在美国。
但是,如今这些家境殷实的学子们却改变了这一情况。赴美留学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是逃离贫穷的绝佳机会。恰恰相反,美国本科留学生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和本土美国人靠齐,美国成为了他们尽情挥洒青春的地方。
“他们就是在享受留学的生活,” Tim说, “而并非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因为他们国内的生活已经很好了。”
《北美留学生日报》的首席内容官卓星就是 Tim 口中那位曾经开过95年产丰田卡罗拉的留学生。那时候的他在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攻读新闻学研究生学位。他说在伊利诺大学的近5000名中国留学生课外也经常聚在一起,但聚会大多是阶层分明的:富二代跟富二代混,那些父母花大半辈子积蓄送他们出国的中产阶级小孩们也有自己的圈子。
如今的卓星在北京管理着一整个编辑部,经常报道有关留学生的新闻。中国国内对留学生群体的反感让他忧心忡忡。
“我认为完全没必要妖魔化那些过着优渥生活的留学生,” 卓星告诉《赫芬顿邮报·世界报道》, “他们跟那些preppy(指读预科学校,家境良好)的美国学生并没有本质区别。”
卓星见证过美国生活方式对身边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冲击,有的会选择加入兄弟会,而有的则选择抱团,只与本国的留学生交朋友。
“其实,我们还是应该回到每一个个体,” 卓星说, “你更喜欢哪一种态度?…是拥抱美国社会?还是呆在自己的安乐窝?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2008年4月,一名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旧金山观看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将中国国旗披在身上
在俄亥俄州念书的Tim 毅然选择了融入美国文化,他之所以选择迈阿密大学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中国人更少。他说自己心直口快的性格和美国人更合得来些。
但是毕业之后,情况变了。
“我从大学毕业那会儿,我相信美国梦:美好的未来就在前面,只要我按照这条路走下去等等等等,” 林说,“但我意识到,留学生在美国工作,中间隔的是一道玻璃天花板。”
他曾经在硅谷的一家会计公司实习。这段经历让他明白文化的隔阂究竟有多深。他确实可以和公司的合伙人一块参加橄榄球比赛的派对,但他充分意识到,升职的机会对于亚洲人来说是很渺茫的。
接下来的一系列实习和旅行让他去到了上海和肯尼亚,他最终选择定居在北京,开始撰写和留学生活相关的文章,那些他自己在念书时候渴望读到的文章。18个月之后,他拥有了天使投资、全职的员工,和留学生这块细分市场里属于日报的一席之地。
他希望尽快能融到A轮投资,能够让日报更上一层楼:在加州和纽约开设办公室,举办名校巡展活动,能够为新的大学申请者构建社交网络。这是他在北京、硅谷和俄亥俄州的时光中,磨练出来的抱负和理想。
“当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时,他们马上就会知道,留美生活是多种多样的”, Tim说,“不是线性的,不是单一的生活。”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